2019年开播的《坡道上的家》演绎了家庭主妇和独立女性在独自育儿过程中面临的种种困难与挫折,崩溃与自我否定——随着女性意识的觉醒,丧偶式的育儿方式也逐渐步入人们的眼帘,进一步引发了人们的思考。
虽然在传统观念中,母亲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承担了不可或缺的的重要责任,但不可否认的是,父亲的角色在育儿过程中的贡献对于家庭长期稳定、和睦发展以及孩子的未来成长都意义重大(耿世枫, 2022)。
01
什么是“丧偶式育儿”
“丧偶式育儿”是指在育儿过程中由于父亲角色的显著缺失而由母亲承担主要养育责任的育儿方式(郭戈, 2019),是一种反思在儿童的抚育过程中父亲职责缺席现象的批判性话语。
在传统观念中,父亲往往被视为家庭的经济支柱,而母亲则承担照顾孩子的责任,这种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父亲在育儿过程中的角色缺失;另一方面,快节奏的生活、激烈的竞争以及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使得许多父亲在育儿过程中面临时间、精力以及心理压力等方面的困境,从而无法充分参与到孩子的养育过程中。
研究表明,父亲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他们能给孩子带来安全感和自信,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和性别认同。因此,丧偶式育儿可能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和职业发展产生不良影响(郭戈, 2019; 王东, 2021)。
02
为什么会有“丧偶式育儿”
当我们谈论为什么会出现“丧偶式育儿”时,其实就是在追寻“丧偶式育儿”的本质。
丧偶式育儿,从字面意义上理解,是指在家庭教育中,父亲或母亲因各种原因无法履行抚养职责,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父爱或母爱。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复杂多样,既有社会环境的因素,也有家庭内部的矛盾。
● 社会刻板印象:中国有“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所以对于许多男性而言,他们认为妻子就该相夫教子承担照顾家庭小孩的责任,而自己就只需要处理好工作事务。
● 父亲被嫌弃: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男性在照顾孩子时更容易被排斥,他们特别容易被指责“什么也做不好”。久而久之,男性在照顾孩子上的参与感也越来越低。所以,中国社会中“丧偶式育儿”多数为父亲缺席孩子的成长过程。
● 妈妈适应能力更好:相对于父亲,大多数女性在怀孕后能更快承担起妈妈的职责。
● 互联网娱乐的影响:在互联网时代,许多父母下班后回家躺沙发上玩手机,缺乏与孩子的沟通,忽略了对孩子的教育(耿世枫, 2022)。
总之,丧偶式育儿现象的产生有多重原因,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为孩子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03
“丧偶式”育儿对孩子的影响
研究表明丧偶式育儿可能会给孩子带来诸多的不良影响,主要如下:
● 认知影响:缺乏必要的家庭教育和陪伴会导致成长环境孤独、自我认知不足,儿童的自我认同能力降低,无法认清自身的价值,产生自卑心理。
● 性格缺陷: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父母一方忽视或放弃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会使孩子严重缺乏家庭教育,从而导致懦弱、胆小、自卑等性格缺陷。
● 社交和身心发展影响:缺乏父母关爱时,孩子更倾向于封闭自己,没有行动的勇气和能力,身心发展会缓慢。
04
如何避免“丧偶式”育儿
在当前社会,越来越多的家庭受到“丧偶式”育儿的困扰。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加强夫妻沟通
夫妻之间要保持良好的沟通,共同分担家庭责任和育儿压力。父亲要积极参与家庭事务,关爱妻子和孩子,表达对孩子的关心。母亲也要理解父亲的辛勤付出,鼓励父亲抽出时间共同参与孩子的成长。
比如平常可以在朋友面前夸赞爸爸对待小孩的认真负责、哄娃厉害,有耐心等等,让他在带娃中体会到成就感。让伴侣觉得照顾孩子是一个简单易行并且非常有成就感的事情,把“I CAN'T"变成"I CAN /I LIKE"就可以有效避免丧偶式育儿。
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念
家庭中要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念,父亲和母亲都应该认识到育儿是双方的共同责任,不存在谁欠谁的道理。双方要相互支持、理解和包容,共同为孩子的成长创造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
父亲积极参与育儿
父亲在育儿过程中要扮演重要角色,不仅仅是经济支持,还要在精神、情感和时间上投入。参与孩子的日常生活,如接送孩子、参加家长会、陪伴孩子学习等,让孩子感受到父爱的陪伴。
建立健全家庭支持体系
建立健全家庭支持体系,包括政府、社会组织、企业等多元主体参与,为家庭提供育儿指导、心理咨询、亲子关系培训等服务,帮助家庭解决实际困难。
通过以上措施,有望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丧偶式”育儿现象的出现,促进家庭和谐,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结语
爸爸和妈妈是孩子成长路上的引导者。孩子的成长是一场奇妙的冒险,相信父母的陪伴和引导将成为他们的人生明灯,照亮他们探索世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