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横琴爱自然生命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会议议题:什么样的原生家庭容易养出松弛感的孩子?

信息编号:319

发布时间:12-08 14:40:00

主办方:广州杨淼科技有限公司

会议发布人:林浩杨

会议时长:电话咨询

会议地点:电话咨询

咨询电话:19979592625

咨询电话:1997959****

登录查看完整号码
温馨提示:具体的会议大纲请联系会议发布人获取,我们满怀热忱,诚挚欢迎各位届时拨冗莅临本次会议,共同擘画人生轨迹

会议内容简介

之前“松弛感”一词在微博爆火,何谓“松弛感”?


每个人对“松弛感”的理解不一样,孙坚关于这个词的诠释也很好。


在网上,我看到其中有一个比较好的回答是这样的:


“松弛感”就是你内心能容纳很多种状态和结果,很少有拧巴和焦虑的感觉。


简单来说就是,只做好想做和该做的事,对结果没什么执念,内心清澈平静。


松弛不是懒散享乐,不是躺平摆烂,不是什么都不在乎,也不是规划盘算,而是尽力而为之后对追求地随遇而安。


是无所畏惧活出自在心安、是坚持自己的本心。


许多人非常羡慕有“松弛感”的人,并表示这种“松弛感”与原生家庭有关:


• 健康有爱的原生家庭特别地重要,真正的身心放松。

• 生活在有爱的家庭的孩子应该都有这种与生俱来的松弛感吧。

• 这种松弛感与原生家庭有关吧,原生家庭不好是不可能有这种松弛感的。

• 原生家庭真的很重要,有一个好的原生家庭,心理会很健康。

......


我们常说家是温暖的港湾,诚然,原生家庭对我们有很深的影响。


我们的生命是从家庭开始的。


我们最初的人际关系,我们的第一个团体,我们对世界最初的经验或是在家庭之中,或是借由家庭才产生的。


著名心理学家、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阿德勒,在他的著作中曾写道: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福的人用一生来治愈童年。”


可见其认为家庭对个体的发展来说极为重要,其作为个体的最初成长环境,足以影响个体的一生。


有研究显示,家庭功能完善的原生家庭中的孩子易形成独立、健康、自信的人格。


而畸形原生家庭中的孩子易表现出脆弱、敏感、 叛逆等的特质。


在如今浮躁的社会,拥有这种“松弛感”难能可贵。


也有人说:这种“松弛感”真的让人很舒服,但是原生家庭真的很难改变。


确实,原生家庭的影响是一生的。


那接下来就重点聊一聊什么样的原生家庭容易养出“松弛感”的孩子。


01

温暖、温馨的家庭氛围易养出松弛感的孩子


什么是不和谐的家庭氛围呢?


不和谐的家庭氛围主要表现在吵架、冷战、肢体冲突等。


家庭成员经常采取消极、拒绝的态度或行为,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有研究显示,在这种氛围中, 孩子会被卷入父母不良的行为模式、沟通模式和情感模式,可能会将家庭不和的原因归结于自己。


易产生被抛弃、自卑、低自尊的心理体验,养成暴躁易怒的性格,很难得到很好的自我分化,而且会产生严重的慢性焦虑。


一般而言,在不良家庭氛围成长的孩子,与父母相处的体验很差时,容易和他人相处时,具有高度人际交往敏感性。


他们会对人的行为和感觉产生过度的意识或敏感性、会对他人的差评、指责过于敏感。


同时会放大他人的行为和情绪,容易出现偏执性信念,经常会采取回避、拒绝的方式处理人际矛盾。


反复如此,会让自己倍感压力,时刻紧绷着一根弦,进而引发焦虑、抑郁等问题。


为此,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沃土。


我们要知道,家庭成员在朝夕相处的日子里,难免会有摩擦。


当意见不一时,难免会争吵。


但需要尽可能地控制情绪,彼此冷静下来,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相互调解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


最终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


这种良好的家庭氛围,会带给子女内心十足的安全感。


和谐、友爱的家庭氛围也会使子女保持一个乐观向上的心态。


父母之间的相处模式也会促使子女在未来的人际交往中更加积极,更加平易。


02

边界清晰的家庭易养出松弛感的孩子


边界在中国文化里是不太重视或看重的。


我们通常会强调一家亲,一家人应该不分你我。


我的就是你的,你的就是我的。


我们的文化不主张一家人分的那么清。


我们很容易陷入无边界的纠缠中。


虽然很多时候出发点是好的,结果通常让双方都痛苦不堪。


例如孩子分床睡、过度管控孩子学习问题、将自己的不良情绪发泄到他人身上、我都是为你好等。


什么是家庭边界呢?


家庭边界的概念有很多。


在家庭治疗理论中“边界”的概念是指个体所在家庭子系统与其原生家庭子系统之间的边界。


简单而言,就是指你的事你自己做好,我的事情我做好。


有研究表明,一个边界清晰的家庭,孩子会更有边界感,边界控制感会更高,能够相信自己,控制自己的时间并进行合理分配。


相反,孩子会没有边界感,甚至边界被侵犯了也无所察觉,边界控制感低,无法控制外界环境的要求,更无法掌控自己的时间、精力,经营职场和家庭会更吃力。


因此,边界清晰的家庭更能培养出“松弛感”的孩子。


那应该如何做,才能边界更清晰呢?


以下几个方法供父母参考:


1、父母首先要树立边界意识,如果父母自己都边界模糊,也很难界定边界。


为此,父母需要去觉察,自己的边界有被侵犯吗?我侵犯别人的边界了吗?


2、父母需要不缺位孩子的成长。


边界清晰不意味着父母对孩子不管不顾,如丧偶式教育。


在孩子身心发展关键时期,家长要承担职责,树立科学育儿观念,一旦错过孩子成长的关键期,再重视已是亡羊补牢,难以挽回。


3、父母需要不越位。


许多父母虽然没有缺席,但是往往对孩子的管控上太过火。


例如过度干涉孩子的学习问题、孩子表示很饱了父母依然让孩子继续吃、孩子喜欢宅家,父母偏偏让孩子出门找朋友玩等。


因此,父母要分清哪些属于自己的事,哪些属于孩子的事。


其次,分母对属于自己的事自己负责,不让孩子介入和卷入,也不让孩子来承担;


对属于孩子的事,父母交给孩子承担和负责,父母不介入、不卷入,不干涉。


父母尊重属于孩子的事物,尊重孩子对自己事务的选择和处理。


4、进行换位思考。


父母要对孩子产生一些行为时,把自己想象成孩子,或者回忆自己在孩童时自己被父母这样对待时自己的感受是如何。


如果感受不好,那就证明孩子的边界被侵犯了。


03

允许犯错的家庭易养出松弛感的孩子


许多家庭对孩子的教育特点是容错率非常低的教育。


我们对“错”施予惩罚,对“对”给予奖励。


犯错意味着不是好孩子,许多父母认为好孩子是要靠父母管教才可以要到的。


而管教的一个原则是“棍棒”


你对这些话一定不陌生:


• 不打不成器

• 棍棒底下出孝子

• 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不成才

• 以前我爸妈也是这样打我的,你犯错了就是要接受惩罚

......


所以,孩子在家庭里犯了错误,父母通常的管教方式就是“打”和“骂”,想以此来纠正孩子的错误。


在低容错率的家庭,父母经常会盯梢孩子,只要孩子一犯错就非打即骂。


父母虽爱孩子,但这种爱往往会令孩子窒息,长此以往,可能会给孩子带来以下不良影响:


1、带来习得性无助。


每当他们遇到难题或困难时,他们总是会害怕解决,会想方设法逃避。


因为他们觉得如果无法解决,或者用错误的方式解决,都有可能会带来惩罚。


于是,最好的策略是放弃解决,或依靠他人来解决,面对难题或者困难时逃避。


这样就可以避免因为自己的解决而带来错误而被惩罚了。


因此,长大之后也会经常逃避来面对难题或困难。


2、低容错率会让孩子过度害怕错,可能会引发一系列问题。


无论如何做都是错的,会产生自我否定、无价值感、无意义感。


可能会带来抑郁情绪,也可能会带来自伤或自残的行为,更加严重的可能会带来自杀。


因此,家庭教育中需要“适度容错”。


那我们父母如何对待孩子的错呢?


1、对“错”友好些。


我们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但其实错也是成功之母。


我们会从错中认识到对,这就是“错”成为“对”的一面,这“错”就会成为我们人生的资源,而不是消耗或阻碍。


那么我们才可能更有机会将“错”变成“对”。


因此,我们需要接纳“错”,对它友好些。


2、允许孩子犯错。


在“错”的经验中帮助孩子探索对的事情。


这样孩子就会在错的记忆中寻找对的方向,在正确与错误的比照中强化正确。


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 这正是自我学习和自我探索的好机会。


3、将错误行为与人区分开。


获取完整会议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