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幕前的你有没好奇过,为什么和有些人相处的时候总能感到如沐春风?为什么有些文学作品总是可以牵动我们的情绪,让我们沉溺于一个我们并不处于的世界?为什么有些明星会路人缘好到爆炸而有些明星恰恰相反?
这或许和我们的情绪,或者说我们的“共情”能力有着离不开的关联。
01
共情是什么?
简单来说,共情(Empathy)能力是能够设身处地理解、感受、并且体验他人经历和感受的能力。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共情是个很至关重要的能力。它让我们可以和他人顺畅交流并分享自己的想法、感悟、和需求。共情能力为我们高质量的人际交往提供了桥梁,同时也增强了我们和他人的联系。
02
不同种类的共情
目前主流的心理学者将共情分为两大类:认知共情(Cognitive Empathy)和情感共情(Affective Empathy)
认知共情是指我们可以理解他人视角,从他人角度理解他们当前处境的能力,也有时会被称作“换位思考(perspective taking)”。认知共情的能力不局限于我们对于他人思维模式的理解,对于他人情绪的识别和理解也可以算作认知共情。
情感共情是指我们对他人情绪与感受感同身受的能力,衡量了我们与他人共享情绪体验的能力。我们会与他人的情绪体验产生共鸣。当我们身边的人感到焦虑不安的时候,我们也会感受到些许压力。这种情感共情当然也适用于积极情绪,过年时大家都沉浸在新年的庆祝与喜悦中,我们也不知不觉地被身边的节日氛围所调动,感到开心和愉悦。
我们对于他人的模仿(Mimicry)也算作共情的一种。从刚出生开始,新生儿就具备了模仿他人面部表情的能力。长大后,我们会下意识地模仿身边人的姿势、表情、小动作、或者语音语调。
这也是为什么两个人在一起久了会越来越像的缘故。想想看,你们是不是也有一些和好友“共享”的特有小动作和表达方式呢?
03
与生俱来的共情能力
其实,我们都拥有共情能力的硬件条件——我们的大脑里都有着镜像神经元(mirror neurons)。
在我们观察到他人做出某些动作或行为时,镜像神经元会被激活,就好像我们自己也在进行这些动作或行为一样。
此外,从生物千百万年以来的进化历程来看,共情能力有着深远的起源。除了人类以外,其他的哺乳动物也拥有共情能力。近年来,研究者在研究其他的灵长类动物、狗狗、甚至是实验室里的小白鼠的实验中观察到了基本的共情能力。
共情能力让我们更好地照顾和养育后代,养育者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婴幼儿啼哭背后的需求。共情能力也帮助维系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和人际关系的和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人的想法,从而更好地协调那些复杂的人际交往。
04
如何提高共情能力
较强的共情能力可以给我们的生活提供很多益处。拥有更强共情能力的人倾向于:
有更好的师生关系、医患关系、朋辈关系;
对待陌生人更加友善;
在工作环境中表现更好,更容易升职,有更高的领导力;
表现出更少的偏见和歧视;
和他们的伴侣更加亲密;
更愿意为他人提供帮助;
既然共情能力可以帮助我们拥有更紧密的人际关系,利于我们的个人发展、工作发展,那我们如何培养共情能力呢?我们简单总结了几个小方法:
做一个积极的倾听者:当听朋友吐槽生活琐事的时候,不妨试着认真聆听,努力给出一些积极的回应,让他们觉得自己被听到、被关爱。
不要忽略肢体语言:除了语言反馈,还可以试着用些肢体语言来表达你的共情,或许可以试着模仿一下TA的表情、姿态、语音语调,也可以试着多些眼神交流。
别急着下结论:在评判他人遭遇的之前,可以试着先从他人的视角体会他们的处境、情绪。下结论之前,保持一个开放的心态,不要好为人师哦~
冥想练习:研究发现正念练习,尤其是仁爱冥想(loving-kindness meditation)练习,可以改善练习者的共情能力。
综合来看,共情能力是一种在人际交往中至关重要的能力,它让我们可以感知并且理解他人的处境。
共情能力是在我们进化历程中保留下来的一种能力,它帮助我们更好地照顾后代。共情能力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较强的共情有助于我们的人际关系,还会给我们的个人发展增添色彩。
最后,希望大家每天都能被爱和关心包围,得到理解和支持,同时也成为一个受大家喜爱的社交达人~
寄语
日常生活中,人们会有一种倾向,就是看到他人处于情绪之中时,总是习惯性的给TA提供建议,以为问题解决了,情绪也就平复了。但是结果往往是,对方不一定会接受你的建议,这会让你很受挫。
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在于对方需要共情到自己的情绪和感受,而提建议看似在帮对方,其实是忽视了对方的感受和情绪。
简言之,共情不仅是能感受到对方的情绪和需要,而且也能够面对和处理这些情绪,而不过度卷入其中或忽视回避这些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