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热门话题,孩子为什么总是喊累?
喊累的原因,其实大部分父母都知道答案,学业过重。
每天有六七门课程,放学后还有作业,以及兴趣班。
从早到晚高负荷运行,因而感到疲惫。
而感觉到疲惫的原因,除了学业上的繁重以外,还有情绪上的繁重。
“破解儿童倦怠困局” 教育专题研讨会会议大纲
一、开幕与现象聚焦(60 分钟)
(一)开幕仪式(20 分钟)
-
主办方致辞(10 分钟)
-
强调儿童身心健康对教育发展与社会未来的战略意义
-
点明会议目标:剖析倦怠成因,探索科学减负与赋能路径
-
学术委员会发言(10 分钟)
-
介绍会议理论框架: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多学科视角
-
发布会议核心议题与研讨方向
(二)主旨报告(40 分钟)
-
《儿童倦怠现象:现状扫描与数据洞察》(20 分钟)
-
数据展示:全国中小学生学业压力与情绪负荷调研结果
-
案例分析:典型倦怠表现与家庭 / 学校环境关联
-
理论解读:任务过载、期待压力的作用机制
-
《教育本质与儿童发展的深层矛盾》(20 分钟)
-
哲学视角:功绩社会对教育生态的异化
-
教育学反思:有限游戏与无限游戏的价值失衡
-
跨文化比较:不同教育模式下的倦怠差异
二、分论坛深度研讨(180 分钟)
分论坛一:倦怠成因多维剖析(60 分钟)
-
主题发言(30 分钟)
-
《学业任务与心理负荷的双重压迫》
-
解析定量作业与定性标准对创造力的抑制
-
神经科学:重复性任务引发的大脑疲劳机制
-
《期待压力与自我认知的冲突》
-
心理学研究:过高期待导致的内疚感与自我否定
-
案例追踪:优秀生倦怠心理的发展轨迹
-
圆桌讨论(30 分钟)
-
议题:信息爆炸时代的隐形焦虑如何应对?
-
互动:参会者分享儿童倦怠的典型场景与深层原因
分论坛二:教育生态重构路径(60 分钟)
-
主题发言(30 分钟)
-
《课程设计与评价体系改革》
-
展示项目式学习、跨学科融合的实践案例
-
探讨过程性评价替代单一分数标准的可行性
-
《家校协同的科学引导策略》
-
分享家庭氛围营造与情绪疏导方法
-
解读边界清晰的教育责任划分原则
-
工作坊(30 分钟)
-
实操训练:设计低压力、高自主性的学习方案
-
情景模拟:演练家校沟通中化解倦怠的对话技巧
分论坛三:儿童赋能实践探索(60 分钟)
-
主题发言(30 分钟)
-
《游戏教育的价值回归》
-
心理学分析:游戏对情绪释放与社交发展的作用
-
案例展示:将无限游戏思维融入课堂的创新实践
-
《积极心理干预与自我效能培养》
-
介绍正念训练、成长型思维课程的应用效果
-
分享儿童自主规划与时间管理能力培养方案
-
辩论环节(30 分钟)
-
辩题:教育减负应以减少任务量还是优化任务质为主?
-
正反方观点交锋与专家点评
三、跨学科圆桌会议(60 分钟)
-
议题一:多学科视角的融合与启示(20 分钟)
-
探讨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交叉点
-
分享跨学科研究方法在倦怠干预中的应用经验
-
议题二:政策建议与社会倡导(20 分钟)
-
讨论政府、学校、家庭的协同责任
-
提出媒体宣传与公众教育的具体方案
-
议题三:未来研究方向与行动计划(20 分钟)
-
发布《儿童倦怠研究十大前沿问题》
-
启动 “活力童年” 跨机构联合研究项目筹备工作
四、闭幕与成果发布(30 分钟)
-
分论坛成果汇报(15 分钟)
-
《儿童健康成长行动倡议》发布(10 分钟)
-
宣读促进教育生态优化的社会行动纲领
-
启动 “告别倦怠,赋能成长” 全民实践项目
-
闭幕致辞(5 分钟)
-
总结会议学术贡献与实践价值
-
展望儿童教育质量提升的未来方向